特價

此世與他世之間–香港基督教墳場的歷史與文化

NT$423

尚有庫存

貨號: 04200287 分類: , ,
作者: 邢福增出版社: 基文出版日期: 2012-10ISBN: 9789622941342基本資料: 平裝 / 183頁/14.8cm X 21cm商品類型: 實踐神學適合族群: 普級原文書名: Between This and the Other World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HK

描述

 

本書以香港的基督教墳場為個案,探討基督教與地方社會間的互動關係。從各墳場的歷史背景,透

視了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對死亡的不同理解,以及埋葬亡者的空間及相關儀式;亦展現出宗教信

仰與種族的身分界定,在亡者的世界與生者的世界間的微妙關係。

本書資料翔實,圖文並茂,對了解香港基督教與殖民歷史,以至華人基督徒如何建構喪葬禮儀,均

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及分析。

 

 

 

摘自《此世與他世之間:香港基督教墳場的歷史與文化》,第55-56頁

   

  殖民地政府官方(英文)文獻一直稱有關墳場作「新教墳場」(Protestant Cemetery)。1859

年及1881年政府憲報(Government Gazette)的中文版,曾分別譯作「紅毛墳」及「耶穌教陰

城」)。但到19世紀末葉(1889年),「殖民地墳場」(Colonial Cemetery)開始取代「新教墳

場」的稱謂。毋庸置疑,命名的差異有着不同的含義。新教墳場具有濃厚的宗教性,明確把下葬者

的身分界定為新教徒。相反,殖民地墳場則突顯其公共性。香港政府揚棄使用「新教墳場」而改用

「殖民地墳場」,反映出墳場的公共性業已超越其宗教性。

  設若宗教性是墳場的主要特徵,則新教以外的宗教信仰者,很自然會被排斥,形成某種形式的

宗教隔離。同時,種族隔離問題也同樣見於早期的香港墳場,最明顯的情況是,除極少數例子外,

華人一直被排斥在這個墳場之外。事實上,由於宗教與族羣的密切關係,新教墳場的設立,無可避

免地成為不同宗教信仰者及族羣的界限。整個19世紀,新教墳場主要是為安葬歐美的基督新教徒而

設立。香港開埠初期,居港外籍人士(特別是英國人)大多信奉基督新教。而香港作為英國殖民

地,政府與英國聖公會的關係也十分密切。這解釋了殖民地成立之始,「新教墓地」(Protestant

Burial Ground)成為政府墳場的同義詞。

  由於新教墳場排拒了羅馬天主教徒的殯葬權,因而有天主教墳場的出現。隨着居港外籍人士的

背景愈趨多元,究竟不信奉新教及羅馬天主教的外籍人士在港逝世,可以葬身何處?因應不同族羣

及宗教信徒的需要,政府先後批准成立各種宗教及族羣的墳場。1901年的《公共衞生條例》

(Public Health Ordinance)列出的墳場清單中,便有回教墳場(Mohammedan Cemetery1867)、

印度教墳場(Hindu Cemetery1888)、祆教墳場(Zoroastrian Cemetery Parsee Cemetery

1852)、猶太教墳場(Jewish Cemetery 1855)及歐亞混血兒墳場(Eurasian Cemetery)。各種

不同的宗教墳場,滿足了不同信仰羣體的需要,進一步突顯墳場的宗教性。不過,新教墳場跟上述

各宗教墳場最大的不同,在於其自始至終屬於政府墳場,與各私人性質的宗教墳場迥異。在探討19

世紀新教墳場的性質時,這種宗教性與公共性的混雜,是我們必須留意的。

 

 

 

備註